昨夜下了一场雨,好歹给闷热的蓉城添了一丝凉意。周兴和今天起得很早,他在小区的林荫道上慢慢走了一圈,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今天,他要去参加省里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的答标会议。
这是1998年9月16日。
会议肃穆而凝重。大会会场,用屏风隔成了21个半圆形的小间,每个小间坐着1名专家。会议纪律规定,专家之间相互不能交流观点,用打分举牌的方式统计分数。预选中标的8家单位坐在专家对面,进行答标。一旁,还有公证机关监督公证;各新闻媒体的镜头也对准答辩现场,全程进行录像。可以说,这样的安排相对还比较公开公正。
“现在,答标正式开始!”主持人宣布道。
预选中标的单位一家家开始答标。
周兴和当天又被安排为最后一位答标者。前面的答标人员尽管准备也很充分,但在答标时还是免不了翻书看资料之后,来回答专家们的提问。整个过程毋庸赘言,轮到周兴和答标时,他胸有成竹地一口气将专家问到的问题、想要问的问题、还没想到的问题都倒了出来,反倒弄得专家们找不到要提问的话题了。
“我们的产品不但获得3项中国发明专利,还申报了另外1项专利,以及中国专利博览会金奖,而且多年用户使用的实践证明,这些技术是成熟可靠的。”周兴和说对专家们说道,“这样,如果专家们对我们生产的产品还有疑问,我叫员工送点样品来叫大家现场鉴定一下。”
当星河建材厂的员工在送样品途中,出租车司机听说是这些样品是为解决秸秆焚烧问题而生产的,说什么都不收出租车费了。由此可见,市民们对农村秸秆焚烧问题的关心。
“请问周厂长,”周兴和的答辩结束,会场沉默了几分钟,专家组组长突然问了一句题外的话,“假如你这次没有中标,怎么办?”
“假如我厂这次没能中标,同样能够得到发展。”周兴和不慌不忙地答道,“只是发展速度要慢一些。为什么呢?因为此次招标,是中央、省市领导和普通老百姓都关注的一件大事。我们厂一旦中标,就确认了我们项目的含金量,专利技术得到社会认可后,发展速度自然要快3年。打个比方,我们这个项目,就像一辆汽车,它走过了碎石路,驶过了水泥路,现在来到高速路口,但前面还有红绿灯。现在,各位专家就掌握着红绿灯的按钮,只要专家们把红绿灯的按钮一按,这辆汽车就会以180公里的时速前进!”
“哗……”23位专家和在场的其他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专家们举牌,现场统计结果,成都一家颇有影响和实力的科研机构才得了50多分,而星河建材厂却得到了总分83.6的最高分!事已至此,其他竞标者自然就悻悻退场了。
1998年9月20日,四川省科技厅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媒体频频亮起的闪光灯中,科技厅厅长在会上宣布:《城郊秸秆综合利用》科研项目中标单位是——四川星河建材厂!
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无数摄像机照相机镜头对准了周兴和。
“周厂长,祝贺你厂在四川科研项目首次招标中中标。”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共有近30家新闻单位,其中一名记者问周兴和,“请问,你将来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谢谢你的祝贺,记者先生。”周兴和略一思索,回答道,“我的奋斗目标是,给社会、给人们留下记忆。”
“能不能解释一下,什么样的记忆?”记者追问道。
“如果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如果我的奋斗目标是1个亿、10个亿,或者是50个亿,我认为这些只是些数字,容易被人遗忘。这些数字比起比尔盖茨的财富来,还不够他的零头。”周兴和沉思着继续说道,“但是,中国四大发明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又有谁能估算出是多少呢?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孔夫子文化几千年了,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两千年的秦砖汉瓦,造福华夏荫庇子孙。我发明的技术,肯定地说,将来可以替代更多的建筑材料。若干年后,或许人们会记起,有个叫周兴和的人,是这个项目的发明人。”
“哦——”记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一家民营企业、一个农民企业家,在四川省首次科研项目招标中击败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的消息,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池塘,在国内激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周兴和成为了新闻人物,国内媒体纷纷加入了这场新闻热点的报道。
《中国科技日报》、《中国专利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西南科技报》、《高新技术产业报》、《环境保护导报》等几十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对周兴和作了专访和报道。这些媒体以《让秸秆变成绿色建材》、《圆了一个中国“绿色建材”梦》、《农民发明家周兴和科技攻关挑大梁》、《建材行业吹来一股清风》等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中国科技日报》在长篇通讯中这样写道:
中国当今以占7%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土地资源已宝贵到寸土寸金。据统计测算,全国每年要生产粘土实心砖5000亿块,这是以毁坏15万亩耕地为代价的。四川一位农民用秸秆来制作替代实心砖的新型轻体墙材,连获3项中国发明专利,有人称他“圆了一个中国“绿色建材”梦。
“今年5月,四川省成都市郊区农民焚烧秸秆的一把火,将成都熏得犹如一座“烟城”。那段时间,成都各大新闻媒体连二连三播发、刊登市政府的“禁烟令”,但农民好像吃了“豹子胆”,照烧不误。其实农民也苦于找不到秸秆处理的出路,何况栽秧又迫在眉睫。
“然而正是这“一把火”,使四川星河建材厂厂长周兴和发明的“秸秆墙体”和“秸秆浮雕”等3项发明专利,一时间成为成都市民关注如何杜绝“狼烟”的热点,周兴和的名字,也为全市家喻户晓。
发展绿色建材,使我国土地资源免遭破坏的一个“希望”所在。所谓“绿色建材”,就是指对地球负担少,又不破坏环境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其是“一件利在当代,公在千秋的大业。”
周兴和的心血和汗水没有白流,在上千次失败的试验后,一种让重型汽车压不弯,又抗震、隔音、防水、防裂纹、防老化的轻体墙材被他发明出来,经四川省墙屋面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墙体材料有关指标。
周兴和在四川省首次科研项目招标中一举中标,使他的发明获得了又一次社会公开的验证。但他发明的“绿色建材”,在今年5月前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中。它的广为人知,还是起因于成都市郊农民焚烧秸秆的‘一把火’。
为推广周兴和的“秸秆墙体板材”技术而杜绝“狼烟”,在四川影响极大的《华西都市报》专门召开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推广座谈会之后,四川省科委又组织召开了“秸秆墙材”成果推广会。
成都双流农委一行人在参观完周兴和的发明专利成果后,不禁大发感叹:“不看不知道,这才是真正为秸秆找到条出路啊!”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家大的公司表示要引进秸秆墙体技术,建立规模化的生产线,既为政府和市民解忧,又为农民兄弟排难。
周兴和成为广为人知的专利发明人,在完成自身的“嬗变”过程中,同时为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建材”做出了贡献。周兴和,一个普通的农民发明家,以他不懈的追求和拼搏,为共和国“绿色建材”的发展成功地圆了一个梦,一个充满希望的梦!……(作者:舒德骑)
转自:http://www.fzzxtv.com/shehui/4883.html